写在最前:中国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任何言论自由不得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这几天由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发表不当言论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持续发酵,NBA方面不仅没有积极正确地回应中国球迷,反而火上浇油支持莫雷的所谓“言论自由”,但中国的强烈回击让NBA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大错。现在人们也许都在讨论NBA失去市场会有多“疼”,但这篇文章要告诉你的是NBA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后面有更多的麻烦在等着它,下面我将结合NBA的商业模式来分析NBA到底损失些什么。
NBA收入的基础——电视转播
在美国所有体育联盟生存的基础都是电视转播,一方面是电视转播权的直接收入,另一方面是电视转播对体育联盟本身的宣传所带来的间接收入,所以NBA非常注重国内外收视率的指标。
去年整个NBA的总收入是接近80亿美元,电视转播的直接收入就有26亿美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视转播的直接收入在美国国内是相对固定的,不管你的联赛增加或者减少多少场次,对电视转播的直接收入并不构成影响,所以如果NBA想要在这方面直接收入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入海外市场。
在这方面中国是NBA在海外市场中贡献最大的,在收视人数与收视率上世界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与中国比拟:腾讯刚刚签下高达15亿美元转播权合同,~赛季中国有5亿球迷通过腾讯收看NBA,有万人收看了总决赛的第六场,比美国的万高的多。
最重要的是中国收看NBA的人数仍然是在高速增长的,比起已经到达天花板的美国市场来说能够获得利润的可能性更高。当央视和腾讯停止对NBA的转播之后,NBA将彻底失去这种可能性。有人会说NBA在篮球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替代性,但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从市场角度来看能够在转播方面给NBA带来如此多观众人数和如此高转播效益的只有中国,中国市场也是独一无二的。
NBA收入的中坚——品牌合作
体育联盟的比赛场次对转播收入没有直接影响,而联盟中球队越多整个收入蛋糕就被分得越小,那么为何NBA还一直致力于增加球队数量和比赛场次呢?这就是因为NBA的收入中坚力量来自于企业品牌的合作,更多的比赛场次意味着赞助商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更容易掏赞助费。
在整个NBA当中基本上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包圆了整个赞助,这也是两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失去了中国赞助商,那么光是赞助费每年直接就蒸发3亿美元。当然合作终止的伤害是双向的,NBA在中国赞助商这里的影响力会逐渐消失,让NBA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迅速下降,而同样中国赞助商失去了NBA这个向国际市场展示的舞台,其海外收益也会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应该为那些在经济利益面前坚定选择捍卫国家主权的中国企业点赞与支持。
NBA利润的关键——造星运动
一个体育联盟光有收入不一定代表其在刨除成本后有利润,所以体育联盟必须要有吸引观众获得利润的关键点,这就是NBA的球员尤其是球星们,他们的精彩表现才是决定NBA是否赚钱的关键。
当年一个乔丹加上NBA的宣传手段让篮球坐稳了全世界第二受欢迎运动的地位,所以NBA非常注重于培养“下一个乔丹”和他的“伟大对手们”。除了依靠虚无缥缈的荣誉之外,NBA必须以高薪金来激励球员以损耗自己身体乃至生命代价追求更好的表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并平衡各球队之间的收入,NBA没有像其他体育联盟那样采用硬工资帽而是采用软工资帽+奢侈税,而且允许各支球队以球员薪金最高35%的比例来给明星球员签超级合同,而且还允许球员与任何商业品牌签署个人代言合同。
勒布朗代言耐克1年收入万美元
这虽然给一些明星球员带来了数亿美元的收入,但是不要忘了NBA球员一个整体,他们都隶属于同一个联盟和同一个球员工会。明星球员赚得越来越多,那么其他14个球员就势必赚的更少了。
过去NBA收入依靠中国市场以每年8.5%的速度高速增长,并且通过中国品牌为那些准一流球星和二流球星比工资还高的代言费提供了明星球员工资增长的基础和普通球员的收入保障。但是一旦中国市场消失,那么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汤普森与安踏的代言合同高达万美元
届时整个NBA球员的平均工资可能会下降至多20%,这会加剧球队资方与球员工会的对立,而且明星球员与普通球员的对立情绪也会增加。所以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是钱的问题,还可能引发NBA内讧,加上敏感的涉及政治议题甚至有可能让NBA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
周边产品也是重要收入来源
隐形的利润点——周边商品
周围有些朋友对淘宝、京东下架NBA周边商品“嗤之以鼻”,觉得这种方式对NBA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事实他大错特错,对于NBA来说周边商品是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利润。在中国每年周边商品能够让NBA增收2亿多美元,几乎快追上企业赞助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