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春,陈丽珠,李征在《对欧美篮球教练员成长过程模式的研究》[20]中等认为,欧美国家对篮球教练员选拔要求很高,无论缺少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还是缺乏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都将难以胜任教练员工作,是一门艺术;例如:当一名退役的篮球运动员,想从事篮球教练员一职,就必须到大学体育学习教练员课程,从而获得文凭后才能从事教练员岗位。因此,这样的培养方式,为优秀运动员铺平了道路。
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和选拔
张利超在《中美篮球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阐述美国篮球管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篮球教练员选拔各部分发展现状;再切入分析中美两国篮球训练体制对比,并总结分析出,1.我国传统篮球后备人才集中培养模式,运动员过早脱离了文化教育,美国则追求运动员技战术训练与文化课同等重要;2.我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等级制度未完善,教练员的成才质量、数量与社会需求不相符;3.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每年参加正规比赛次数少,没能得到很好的历练;4.我国篮球俱乐部运行机制未完善,权责产权还未清楚,不能再社会市场经济下运转。因此,构建完善我国篮球训练体制,应从各个方面去落实发展。
篮球训练模式
美国篮球训练模式具备科学化,如:NBA篮球运动员雇优秀的篮球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技术安排特定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篮球运动水平;教练员同时接受培训,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蔡晓杰在《中美篮球运动训练理念对比研究》,从中通过对年北京奥运会中美篮球比赛数据的比较研究来体现中美篮球训练理念,总结我国篮球训练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分析我国篮球训练理念的差距,得出结论1.高强度、高速度、高对抗,紧密联系比赛实际;2.加大训练的运动量和强度,加强体能检测;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张春燕在《美国高校篮球联赛体制及训练方法对我国的启示》文章中,教练通过与全体队员的一对一谈话,了解每个队员自身的目标,并使其明确自己在球队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无论是新入选的,或是即将毕业的老队员,都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这些教练员在主教练的领导下由主教练负责统筹安排工作。在整个教练组中各成员分工都非常明确、细致:有专门负责招生的球探;有依据前锋、后卫、中锋位置不同而设置的专门教练员,有专门负责技、战术的教练员,有负责体能训练的教练和球队管理的教练员。主教练作为总指挥,不可能面面俱到,细节主要依靠各个助理教练完成,各个教练之间的工作也不是孤立的,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彼此充分信任,队友之间交流很多,讲究配合。这样的教练员配备使得各教练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保证球队健康发展,共同为球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篮球训练体制
美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力量极其雄厚,并具有最高篮球管理机构,世界最完善的篮球组织管理和完善的篮球教练员培养、选拔体制、联赛制度,造就了美国具备完善的篮球训练体制。张利超在《中美篮球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中分析了美国篮球训练体制,1.篮球管理;NBA篮球球队设立总裁、副总裁、和主要业务负责人,保证了联盟整体发展的条件下,协调各队的利益,使俱乐部得到发展。
2.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学校是主要承担培养篮球运动员,多个大学以高额的奖学金为诱饵不断吸引着优秀篮球运动员竞争,在大环境竞争下,后备力量极其雄厚。3.教练员选拔;美国规定全国60所大学的毕业生或其他大学的研究生才有担任教练员资格,这样能确保高水平教练员云集,保证了培养高水平的能力。4.完善的竞赛体制,全国内繁杂的地区、州或洲际赛事,能顺利的完成。
最后
潘前在《美国青少年篮球竞赛体制主要特点初探——以得克萨斯州高中篮球联赛为例》一文中认为,美国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多年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庞大且完善的竞赛体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1.得州中学篮球竞赛赛季制度,篮球属于春季运动,竞赛活动、教学、训练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习文化课与训练时间不冲突;2.联赛级别依次大到小分工井然有序,从而解决了得州地域辽阔,众多参赛学校参赛机会;3.联赛限定青少年的竞赛场次、训练次数;因此,总结出美国青少年篮球竞赛体制完善,充分融合学校体育,符合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