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日日新”:中秋也相亲
在地铁站看到新换上的巨幅广告,一轮皎月照着埃菲尔铁塔——原来是在推销一种新型法式月饼。我和朋友议论:法国人做月饼会是什么样?朋友笑着说:能怎么样,还不是改良西饼?但我们还是觉得耳目一新,很高兴地约着去尝尝鲜。
近年来,月饼的品种和口味翻新,又兼有相亲会等时尚活动,较之小时候单一的赏月吃饼,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有人为之叫好。可是传统节日如此这般的被掺入现代社会和西方生活的元素,有些尊崇国粹的人却觉得难以忍受,认为是对传统节日的亵渎,对传统文化的不恭。其实,尊古未必就要复古,保护传统文化也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殊不知“传统”本来就是活生生、有机发展的,若不是外力人为的强行截断扼制,“传统”也不可能和“现代”有绝对的断裂和对立。
以中秋节为例,这一“传统”成为节日,也有个历史发展过程。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因为八月秋收之后,人们有了闲暇,十五那夜时逢满月,气候又冷热适中,清秋赏月便是一大乐事,所以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官员在“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而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已经是唐朝了,到宋朝盛行起来,明清之后才真正成为汉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而中秋节的各种民俗,也是慢慢发展来的,各地还因地制宜有所不同。据宋代的朱翌在《曲消旧闻》里说,中秋玩月、赋诗,是始于杜甫的。而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物月饼,唐宋人并没吃过,元代以后才有了吃月饼的习俗。有的地方中秋要祭月、拜月娘和土地神,有些地方则流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未婚的少女还有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得手的话就能嫁得好郎君。在台湾,中秋深夜“妇女听香,以卜休咎”,小孩则玩一种游戏,在碗里装满白米,插上筷子,唱“观箸神,观箸儿,请你上厅吃白米饭,配鸡脚腿”,并烧纸钱,据说这样碗筷就能自动回转。而在香港,中秋节要连过三天,头一天“迎月”,当天“赏月”,节后一天“追月”,可谓有始有终,诸事圆满……
所有这些传统和习俗,都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有继承有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中秋节。所以,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既兼容并包,又开放兼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应该是现代人面对传统和传统节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