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漳州岩画“蛇图腾”
近日,笔者来到素有 漳州第一神奇 美誉的华安汰内仙字潭和 仙画 之称的草仔村,观摩考察远古时代的岩画文化,尤其是这里的蛇图腾文化崇拜,令笔者一行人记忆深刻,感悟良多。 据考古发掘报道,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闽南地区的印纹硬陶器、摩崖岩画等,很多都带有蛇形标记。如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村(现贡鸭山村)的古老蛇形石刻,即为其中典型代表。经专家鉴定,这块由母蛇、幼蛇、蛇卵组成的生动画面的石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二三千年前的商周年代。当地群众把这块蛇形石刻称为 仙画 ,认为它是村庄的保护神,逢年过节要到此烧香祭拜。 类似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蛇形石刻,在华安县蕉林村(有5组类似的蛇形石刻,分别表现两蛇交尾、蛇产卵、幼蛇破壳、群蛇游动的图像)、诏安县溪口村(刻有两组蛇产卵的图像)、漳浦县的大荟山等处也有发现。这些意味着蛇图腾在古老的闽越(漳州)地区有其深远的历史。 从以上这些(岩画)石刻可以表明,蛇的外形除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 蛇 性 文化同质性外,也进一步印证了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蛇图腾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的事实。 闽越族的蛇图腾崇拜之所以能得以产生并经过中原文化的长期冲击而不断延续,其深层原因除了以上所述的性及生殖崇拜之外,还在于它所依托的长期潜在条件 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孳生的蛇患。据《汉书 严助传》载: (闽越)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 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病多作。 经调查,至今福建仍有蛇类多达79种,*蛇占27种,而目前全国已知*蛇有47种,福建占60%。因此,蛇患的长期存在成为福建蛇信仰绵延不断的基本前提,蛇几乎成了古闽越地的象征。 不过,令人值得玩味的是,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至今流传着古老崇蛇习俗。三平村一带自古以来,生长着一种黑色无*蛇,大的长1米余,小的仅1尺多长。当地人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侍者公,并认为家里有蛇是吉利的象征。因此蛇历来受保护,人不怕蛇,蛇不怕人,人蛇共处,习以为常。 如今,祟蛇习俗在漳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都依然存在,特别是山区、沿海农村表现尤甚。此外,在漳州地区的农村庙观,尤其是玄武宫、保生大帝庙等,几乎都可见到蛇形的鞭子。这说明,闽越人后裔蛇图腾崇拜现象已渗透到民间社会生产生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蛇图腾崇拜在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且成为一种文化,被传承和发展。